创新“双遗”模式 川红工夫红茶引八方来客_茶峦网

创新“双遗”模式 川红工夫红茶引八方来客

12日,集茶叶起源、川红发展历程展示和休闲品茗等功能于一体的“川红非遗馆”迎来了来自远方的客人,通过参观“川红非遗馆”、品川红工夫茶,客人们对川红工夫茶赞不绝口。

2014 年,川红集团的“川红工夫红茶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请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8月22日,“川红非遗馆”在老城区王爷庙正式开馆……老城 区王爷庙本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红工夫红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驻王爷庙创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模式,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关注。

12日,河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等来自河南的客人及四川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何政军一行参观了“川红非遗馆”。

“川红本来就是我国的三大红茶之一,加之川红工夫的独特制茶工艺和长江水的冲泡,使其更显珍贵。”孙鹏在参观完“川红非遗馆”说。


同 时,何政军对川红集团的创新“双遗”模式给予了肯定,他认为川红集团应该利用好川红非遗馆这块“阵地”,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现,让更多市民成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同时也可以提升川红集团的文化科技含量。“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川红这种做法值得称赞。”

“川 红工夫”茶是清朝宣统年间产生的,当时叫“红散茶”。1952年起,国家外贸“中国茶叶进口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特色的工夫红茶作为前苏联及周边社会 主义国家换货贸易的商品,其中就选择了四川宜宾生产的“红散茶”、安徽省祁门县生产的“赤山乌龙”、云南的“云红”等作为主要出口的工夫红茶产品。

另 外,“川红工夫”传统制作技艺由宜宾县人雷玉详始创于清朝宣统年间,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民国初年,第二代传人王文钞在宜宾市南岸投资创立了“宝兴茶 厂”,其所生产的“红散茶”畅销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宝兴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生产红茶为主的“四川省宜宾茶厂”,在雷成伦为第三代、杨宝 琛为第四代传人的带领下,“川红工夫”名扬世界。

21世纪,以孙洪为首的第五代传承人成立了“宜宾川红集团公司”,使“川红工夫”传统技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


0评论
|

评论

评论
<